NVIDIA 在 2023 CES 宣布將於 2 月針對 GeForce RTX 40 系列與 GeForce RTX 30 系列推出基於 AI 的 RTX Video Super...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據統計,目前國產咖啡僅占全國咖啡豆總用量2.25%,其餘則倚賴進口。因此,國產咖啡需要多元風味來吸引消費者的味蕾,農委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首次針對咖啡加工後製醱酵階段研發創新技術,利用國產的咖啡於醱酵階段融合當地盛產水果,增加咖啡風味及品質。 整理=編輯部據統計,目前國內咖啡豆消費總量概估約4萬公噸,惟國產咖啡僅占全國咖啡豆總用量2.25%,其餘則倚賴進口。因此,國產咖啡更需要多元的風味來吸引消費者的味蕾,農委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首次針對咖啡加工後製醱酵階段研發創新技術,增加咖啡風味及品質,以期提升國產咖啡的多元風味,包含鳳梨、鳳梨釋迦及柑橘等風味,已具進口替代性及建立國產咖啡的新價值。咖啡後製醱酵新技術 與國產水果共創豐富的新風味茶改場指出,目前國人平均每年喝掉約177杯咖啡,僅次於日本354 杯、韓國295杯,為亞洲第3名,顯示國內咖啡消費市場還有增加的空間。國人對咖啡的喜好,也帶動了國內咖啡種植風潮,據調查國產咖啡栽培面積由民國96年約560公頃成長至110年約1,167公頃,十幾年間栽培面積倍增,該場蘇宗振場長表示,咖啡生豆品質會因不同的生長環境、栽培管理與加工處理方式而有所差異,因台灣花東地區咖啡栽培面積約220公頃,環境以中低海拔為主,咖啡品質較難維持穩定。該場指出,為穩定增加咖啡風味的豐富度,茶改場台東分場近年研發咖啡後製加工醱酵處理技術,利用國產的咖啡於醱酵階段融合當地盛產水果,如鳳梨、鳳梨釋迦及柑橘等水果,並搭配控制醱酵環境的條件(如溫度及時間等因子),成功讓咖啡帶有濃郁水果風味,並提升中低海拔咖啡豆之醇厚度及甜感。茶改場更說明,本技術之水果材料可取自食品加工業者的剩餘資源或農家自有,除讓咖啡帶有豐富的水果風味,也增加在地水果的多元利用性及資源再利用率,解決部分之產銷問題,同步達到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及農業剩餘資源利用之雙重目標。來自東太平洋的左岸咖啡 值得您細細品嚐台東近年來咖啡產業迅速發展,該縣咖啡種植面積約143公頃,僅次於屏東縣與南投縣,已成為國內重要的咖啡生產基地之一。台東咖啡種植區域集中於太麻里鄉、金峰鄉與卑南鄉等地,在茶改場台東分場積極輔導下,提供咖啡農栽培管理與加工處理等專業知識,逐漸讓台東咖啡朝精品咖啡邁進,茶改場也積極推廣水果醱酵技術,讓台東咖啡帶有香甜的水果風味,大幅提升咖啡品質與增加風味豐富度與層次感,讓台東左岸咖啡不同於現行的咖啡香氣及滋味進而飄香全國。茶改場說明,該技術可應用於全國咖啡產區,創造出不同的咖啡特色,未來農友或企業對本技術有興趣,可洽茶改場台東分場,以取得相關製造方法之技術授權(089-551446 轉 217,聯絡人:黃校翊助理研究員)。審稿編輯:李若威延伸閱讀▶用了密封袋還是變質?真空、冷凍更能有效維持咖啡豆新鮮度!▶富含蛋白質的國產小黑豆成機能食品生力軍!高雄農改場克服加工後花青素流失問題 利用價值高▶邁向生活設計新時代!讓UCC的「Heart With」咖啡帶你去旅行
「DevDays Asia 2022 亞太技術年會」睽違兩年再度以實體形式熱烈開展。今年在數位發展部指導下,由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台灣微軟、電子時報共同主辦,以「數位韌性造局,跨域永續共贏」為主題,首次橫跨兩地推出高達 82 場技術講座,於 11 月 15 日(二)至 11 月 17 日(四)在台北華南銀行國際會議中心,以及 11 月 22 日在高雄展覽館接連盛大登場。
微軟執行長薩帝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甫提出「Digital Imperative 數位轉型 勢在必行」概念,建議企業將科技植入每一項關鍵業務流程中,從而提高生產力。伴隨 IT 環境與技術複雜性日益提升,技術人才的跨域協作和前瞻科技解方之結合,成為現今企業數位轉型的核心動能,唯有兩者並濟,方能打造產業強韌的數位體質。
「DevDays Asia 2022 亞太技術年會」再度延攬微軟首席專案經理 Michael Bowman 與微軟首席軟體工程經理 Donny Luu 等微軟總部重量級技術主管來台,並新增四大精彩主題課程,與開發者共同探討趨勢前沿:
跨域協作(Interoperability):跨域協作須鏈結多元工具及技術,以賦能人才打破科技藩籬,實現協同合作。本次大會特邀微軟總部技術主管,以國際視野分享合規法遵下的跨域協作實施要點,以及微軟對於完善跨領域協作體系之承諾。
永續大未來(ESG-Sustainability):近年來,企業紛紛吹起綠色轉型浪潮,本次年會將展現如何透過微軟永續雲(Microsoft Cloud for Sustainability)及 Power Platform 建構 ESG 平台,達成企業自動化與智慧化的排放數據收集與管理,在永續賽局中奪得致勝先機。
工業元宇宙(Metaverse):微軟致力於將跨平台技術服務與元宇宙布局相結合,力助多元產業開創嶄新可能。本次年會也將首度在台現場展示微軟總部最新的工業元宇宙實作應用,勾勒與會者對未來技術的無限想像,並持續在產業端賦能企業與使用者。
低程式碼開發(Low code & no code):低程式碼開發逐漸降低業務創新門檻,年會中將介紹如何以 Azure 應用程式與 Microsoft Power Platform 等低程式碼工具平台助企業提升敏捷性與業務擴張的靈活度,加速應用遍地開花。
今年課程也涵蓋大數據與人工智慧(Data & AI)、開源技術(Open Source)、雲原生應用(Cloud Native)、開發與維運(DevOps)、商務流程優化(Business Process)、混合辦公模式(Hybrid Work)、產業情境應用(Industry Solution)、物聯網應用(IoT)、資安思維與應對解方(Security)及法遵與合規性(Compliance) 等 10 大熱門技術議題。
「DevDays Asia 2022 亞太技術年會」首度移師高雄,將台北場內容原汁原味搬進港都,串起更加緊密的南北科技鏈,實現技術無屆,邁向數位共榮。此外,今年也加開 5 場歷年來廣受好評的實作工作坊(Hands on Lab),創造與一流技術專家近距離切磋交流之機會,並同期舉行黑客松,
根據公司聲明,母公司螞蟻集團去年列支了超過188億元人民幣研發費用,支付寶只佔一小部分。螞蟻集團相關人士回應內媒《科創板日報》指,支付寶在上海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到期後,沒有再主動申請。螞蟻旗下有4家主體在上海屬於高新技術企業名單,包括螞蟻鏈、螞蟻智安安全技術等,4家主體的研發費用從2020年至今每年增幅在50%左右。 其他報道
高盛料本港樓價跌幅擴大至30%
恒指半日跌77點 艾美疫苗半日跌0.99% 中創新航跌0.13% 科指跌0.9%
馬斯克據報曾想把收購價下調30% 惟遭Twitter拒絕
凱施餅店:管理層正積極跟進 本周內將向員工出糧
港元拆息普遍向下 1個月HIBOR連跌4日 見逾兩周低
傳匯豐聘瑞信高層負責亞洲併購業務
香港PMI半年來首次跌穿50 職位流失率創21個月最急
報告顯示購買新加坡豪宅的外國人中 以中國人購買量最多
恒指高開12點 艾美疫苗上市跌7.18% 中創新航無升跌
前Uber安全負責人因隱瞞數據洩露 被判有罪
華為最快明年重推5G手機
華為或繞過限制購買外國設備 美BIS:已注意到有關指控
港股ADR跌157點 夜期低水47點 美期亞股升 兩新股上市
香港據報將發放50萬張免費機票 促進旅遊業發展
美股反彈兩日後轉跌 道指跌42點
記者鍾釗榛/台北報導▲KYMCO推出多款電動機車,搭配先進的換電網。(圖/鍾釗榛攝影)全球進入後疫情時代,車輛產業也出現變化,以往具有高度關注的獨角獸公司失去原有的話題與資源,使整個產業回歸到務實面,在可行性與商業獲利的權衡之下,具有技術與資源的傳統車廠再次奪回主導權,尤其具備前瞻眼光的車廠,在轉型過渡期中奪得先機,身為台灣本土品牌,Kymco以堅強的造車技術為基礎,全力投入電動機車轉型,並推出Ionex電動機車品牌,如今不論是電動機車或換電網,Kymco成功的經驗吸引多國關注,更成功輸出海外。▲不論是電動機車或換電網,Kymco成功的經驗吸引多國關注。(圖/鍾釗榛攝影)Kymco董事長柯勝峯表示:「全球正積極投入電能移動發展,尤其經濟崛起的東南亞,採用補助等各項鼓勵措施積極發展電動車,20年前Kymco已經推出過電動機車,由充電演變到現在的換電方式,可以充分展示電動機車的便利優勢;以消費者體驗來說,換電方式很不一樣,非常適合都會區,因此東南亞多國看到Kymco的成功案例因而尋求合作。」▲董事長柯勝峯表示,東南亞多國看到Kymco的成功案例因而尋求合作。(圖/鍾釗榛攝影)時間回到2020年2月18日,產業基金管理公司「金庫資本」與東南亞最大出型公司Grab展開合作,這項合作的背後關鍵,就是Kymco一手打造的電動機車出行技術,Kymco成功將電動機車及電能網輸出海外,在電動機車領域搶下先機。▲Kymco成功將電動機車及電能網輸出海外,在電動機車領域搶下先機。(圖/鍾釗榛攝影)對於換電系統的研發柯勝峯說明,對使用者來說只是在換電站抽換電池一個簡單動作,背後卻是複雜系統的運算結果,當使用者要換電池,換電站該換哪一顆電池,換電池的當下及時寫入配對編碼,還有交換的電池健康程度如何,這些都要經過嚴密且快速的計算;電能網的布建也藉由使用者的實際回饋決定要在哪裡設站,因此我們的換電網講求效率,而不是毫無意義的追求數量,所以Ionex換電站的滿電率才能高達99.6%。 ▲Kymco首創的Ionex「便利換電站」。(圖/KYMCO提供)Kymco旗下電動機車品牌Ionex,具有先進的換電技術,更首創便利換電站以符都會區的使用需求,也打破以往對換電站的既有迷思;換電站的布建不是以量為考量,而是以消費者使用的便利性為訴求,以往傳統大型換電站有電池數量的優勢,但是在效率優先的考量下,與其讓使用者去找換電站,倒不如讓換電站貼近使用者,在大型換電站與深入巷弄的便利換電站相互搭配,Kymco已經成功展示換電網絡的新概念,而這套先進的換電技術,也將帶著Kymco的經驗與技術進軍海外。
由李克勤、梁靜茹、李榮浩與廖昌永擔任導師的內地音樂選秀節目《2022中國好聲音》日前正式開播,劉德華擔任「好聲音見證人」並在首集一開場亮相,但他未親身到場,而是以全息投影技術隔空與大家見面,華仔稱若剛出道會勇敢參加選秀,笑言現在則不敢,怕沒有椅子轉過來。在四位導師一一演唱後,更與華仔合唱《上海灘》。華仔被指是零酬勞參與,因製作單位十年來邀請他十次,但都有緣無份未能邀得華仔親任導師,在節目首集錄影時華仔正身在香港拍新片《潛行》,令觀眾期待他會否在最尾一集親身上陣。劉德華隔空擔任好聲音見證人,讚參賽者夠勇敢。劉德華傳零酬勞參與。
劉德華隔空互動。而擔任導師的克勤在首集便展開攻勢,積極搶隊員但慘食檸檬。來自香港的學員蔡子伊獲四位導師肯定,克勤更主動出擊,自稱是上季的冠軍導師,又指與蔡子伊同聲同氣,自覺有太多共通點,可惜對方最後選擇加入李榮浩的隊伍。李克勤、梁靜茹、李榮浩與廖昌永擔任導師。李克勤主動出擊,自稱是上季的冠軍導師。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採訪撰文/林承勳、簡克志美術設計/林洵安、蔡宛潔解開 40 年珊瑚同步產卵謎團早在 1980 年代科學家就發現,珊瑚彼此之間很有默契,會在短時間內一起繁殖,附近水域瀰漫大量珊瑚卵,形成令人歎為觀止的壯麗畫面。對於珊瑚同步產卵現象,過去學者推測是受到溫度、潮汐、光線等因素影響,但觸發產卵的關鍵原因一直都沒有被確認。經過 40 年,在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團隊努力下,終於揭開秘密!中研院「研之有物」專訪野澤洋耕副研究員與林哲宏博士後研究員,他們發現珊瑚同步產卵的關鍵就在於日落到月昇的黑暗時間。野澤洋耕的團隊在臺灣綠島進行長期觀察和研究,終於發現珊瑚同步產卵的關鍵因素。珊瑚繁殖季(南臺灣約 4-6 月)滿月過後,日落到月昇之間的黑暗期觸發了珊瑚產卵的條件。圖片為正在產卵的環菊珊瑚。圖/林哲宏奇怪的知識增加了:原來珊瑚是一群型態差異相當大的動物!由於珊瑚只能附著在固定位置、無法移動,因此曾被誤認為是植物。而且珊瑚的外觀又很容易誤導民眾,直覺認為一大株珊瑚就是一個生物體。但事實上,大多數的珊瑚其實是一群珊瑚蟲的聚落;只有少數像蕈珊瑚科(Fungiidae)部分種類,才是一隻巨大珊瑚蟲為一株珊瑚個體。以造礁珊瑚為例,珊瑚蟲聚落可分成非生物與生物兩個部分:成分為碳酸鈣的珊瑚石是保護殼和居所;覆蓋在珊瑚石上面的就是無數隻活跳跳的珊瑚蟲。珊瑚蟲被分類在刺絲胞動物門,牠們外觀跟同門的海葵相似,有著圓筒身軀、一個開口,開口周圍分布數隻觸手,觸手上密布著刺絲胞,能捕撈浮游生物來吃。珊瑚蟲另一種食物來源是由互利共生的蟲黃藻提供,蟲黃藻會行光合作用產生養分與氧氣,同時也為白色的珊瑚石、透明的珊瑚蟲帶來繽紛色彩。造礁珊瑚(又稱石珊瑚)的珊瑚蟲聚落,最初都是從一隻珊瑚蟲開始,透過緩慢持續的生長過程,才逐漸長成我們看到的珊瑚礁。圖/iStock在海裡看到大大小小的珊瑚,最初都是由一隻體積微小的珊瑚蟲,分裂再分裂而來,珊瑚蟲們不斷進行無性生殖,經年累月分裂出大量個體。為數眾多的珊瑚蟲們世世代代分泌的碳酸鈣逐漸堆積,一直到如城堡般巨大,就形成所謂的「珊瑚礁」。珊瑚礁被科學家們認為是海中的熱帶雨林,提供魚類、甲殼類等生物棲息地與豐富食物、能量。中研院副研究員野澤洋耕認為,珊瑚是種非常神奇的生物,從原本微小到肉眼無法辨認的一隻珊瑚蟲個體,居然能不停分裂生殖,最後數以億計隻珊瑚蟲群聚成唯一能夠從外太空觀察到的地球生命:大堡礁。只是,珊瑚蟲用分裂生殖新增的,是跟上一代基因、外形一模一樣的個體,這類無性生殖無法增加基因多樣性,還會讓族群失去面對環境變動的適應能力。因此珊瑚必須要另外花費時間、能量排精產卵,行有性生殖製造具有嶄新基因的後代。珊瑚也懂投資?雞蛋分籃放與孤注一擲的產卵選擇不像魚類可以找到配偶後再產卵受精,固定不動的珊瑚只能直接把精卵釋放到海水中。為了克服無法移動的劣勢,牠們會採取同步策略,約好在短時間內一起排出數量驚人的精卵。如此一來就能大大提高精卵濃度來增加受精成功率,即使有掠食者在旁想趁機飽餐一頓,也會頓時眼花撩亂、顧此失彼。人們眼中珊瑚產卵的美景,同時也是生物為了繁衍而克服大自然困境的努力。珊瑚同步產卵還能再細分成兩種模式,野澤洋耕指出,珊瑚一年只產卵一次,有些種類偏好分散風險,群體內珊瑚同時產卵,各群體間則是彼此錯開,可能往前往後幾天;另外有些珊瑚則是孤注一擲,約好「全部」一起生。相對來說後者受精機率當然更大,但當天要是碰到暴雨、颱風等天氣因素攪局,該年可能幾乎不會有後代成功生存。「看起來風險很高,只是既然會演化出不同方法,就代表雙方各有優勢。」野澤洋耕解釋地說。但不管是謹慎還是賭性堅強的種類,無法移動、不能彼此溝通的珊瑚,到底是用什麼方法約好一起產卵?自從 1980 年同步產卵現象被發現後,這謎團足足讓世人困惑了 40 年之久。七年田野調查資料顯示,關鍵因子藏在月週期裡從 2010 年開始,野澤洋耕的研究團隊每年都會在珊瑚繁殖季(南臺灣通常是四、五、六月),來到綠島潛水調查。調查期間,團隊每晚下水記錄珊瑚種類、數量與排卵時間,在累積七年的調查資料後,博士後研究員林哲宏發現每一種珊瑚都有明顯的生殖模式。根據研究團隊現有紀錄,隸屬於繩紋珊瑚科(Merulinidae)的珊瑚是採取分散風險策略,不同群體分批同步產卵。雖然群體間產卵日子錯開,但時程非常固定,都是在「滿月」之後五到八天;綠島還有另一大宗珊瑚,是分在軸孔珊瑚屬(Acropora)下的一些種類,牠們是「全部」約好在同一天產卵,但到底是哪一天,每年觀察到的日期都不太一樣。「繩紋珊瑚科就是固定在滿月後五到八天產卵;軸孔珊瑚屬也是在滿月後,但毫無規則可言。」林哲宏說。即使如此,兩者都是在滿月後產卵,研究團隊於是鎖定月週期的因子:月光,來進行檢驗。繩紋珊瑚科 vs 軸孔珊瑚屬。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Wikipedia、iStock)室內室外重複操作結果都顯示:夜間光源會抑制珊瑚產卵由於繩紋珊瑚科的環菊珊瑚(Dipsastraea speciosa)在綠島很常見,觀察、樣本取得都很容易,加上生殖時間又有跡可循,團隊就選擇該物種來進行實驗。「將月光遮住後,環菊珊瑚就提早產卵了。」野澤洋耕表示,初步實驗結果意味著滿月後的黑暗,就是通知珊瑚準備產卵的環境訊號。環菊珊瑚隸屬於繩紋珊瑚科,群體間大量產卵通常發生在滿月之後五到八天。圖/林哲宏為了避開其他環境因子干擾,實驗首先是在研究室的水缸中進行;接著團隊來到綠島北邊的公館附近,要確認珊瑚不論是在人工環境或自然棲地中,都會因為黑暗籠罩提前產卵。「我們每天都下水,在滿月前三天、前一天,還有滿月後一天幫珊瑚蓋上不透光的鋁箔布或透明布。」林哲宏說。結果符合預期:珊瑚越早被蓋上黑布,就會越快產卵,很規律地在接收到黑暗訊號之後的五到八天大量產卵。研究團隊在綠島設置實驗觀察環菊珊瑚產卵,人工控制在滿月前三天、前一天和後一天都不照月光,發現珊瑚越早蓋上布,就會越早觸發產卵時機。圖/PNAS不同光譜的光源,都會有相同的抑制效果除了照光與否,林哲宏還加入光源光譜與密集度的試驗。因為 2006 年刊登在《Science》期刊的一篇論文指出,珊瑚可能會偵測月光。野澤洋耕提到,論文中說明珊瑚只要照到月光,體內的 cry 基因就會表現,而且 cry 基因對藍光特別有反應。所以團隊再回到研究室內,用人工光源模擬月光強度,分別給予紅、藍、綠三種不同色光,想確認是否真的如文獻資料敘述,不同光譜光源會給珊瑚帶來不同程度的刺激。但實驗證實,三種色光照下去,珊瑚都一樣不產卵。也就是說,目前蒐集到的線索都指向:黑暗是珊瑚產卵的關鍵。40 年珊瑚之謎,謎底就是日昇與月落之間的黑暗時段經過一連串抽絲剝繭,終於確認夜間光線會抑制珊瑚產卵。然而團隊想進一步了解,珊瑚於漫漫長夜中只要一瞬間照到光就會被干擾,還是要有多長曝光才能達到抑制效果。因此團隊在實驗室環境中,個別探討了整晚黑暗、整晚照光、前半夜(日落到午夜)照光,還有下半夜(午夜到日出)照光等四種情形。結果顯示,下半夜照光跟整晚保持黑暗的組別一樣,珊瑚在五天之後同步排卵;前半夜照光,效果與整晚照光相同,會讓珊瑚延遲生產且產卵同步率下降。「看到這現象,我們推測珊瑚感應光線的受器應該有『營業時間』。」林哲宏笑著說,受器營業時間大概是在日落後到午夜,不過不同珊瑚個體還是存在著些許差異。答案終於揭曉:以環菊珊瑚來說,只要連續兩個夜晚,於日落後有一小時左右的黑暗時段,就達成同步產卵的要件。這也解釋了珊瑚為什麼都挑在滿月後繁殖,林哲宏指出,因為地球自轉同時月球又繞地球轉的緣故,每天月球升起的時間會延遲約莫 30-70 分鐘[註1]。對照繁殖季四月的月週期,月初時月球升起會落在下午兩點多,之後每天延遲直到滿月,月球才會於日落後升起,而中間的黑暗期就是在告訴珊瑚:可以準備生產了。選在滿月後生產是有其優勢的,野澤洋耕提醒說,環菊珊瑚產卵適逢黑暗、小潮,昏暗的環境能稍微蒙蔽掠食者目光,加上小潮時海浪沒那麼強,精卵不至於馬上被沖散。研究團隊經過長年自然觀察以及實驗條件的控制,終於找出珊瑚同步產卵的秘密,關鍵就在繁殖季的滿月日之後的黑暗期。圖1顯示滿月日之前,月光會抑制珊瑚產卵,圖2顯示滿月日之後,日落月昇中間的黑暗期,觸發了珊瑚產卵的條件。圖/PNAS收到「暗」示後,珊瑚卵需要五天催熟至於繩紋珊瑚科固定在滿月後五到八天產卵的微觀機制,研究團隊還在努力研究中,有可能與精、卵的成熟機制有關,以下是研究團隊針對觀察現象的推測。繩紋珊瑚科是雌雄同體,珊瑚蟲體內先產生精子與尚未成熟的卵子,當珊瑚接收到連續兩天黑暗的刺激,卵子的細胞核就會逐漸往卵細胞邊緣移動。整個過程稱作胚核遷移(germinal vesicle migration, GVM),需要花費五天左右。胚核遷移完成後,卵細胞核會開始瓦解,耗時約莫三到四個小時,稱作胚核破裂(germinal vesicle breakdown, GVBD),此時卵細胞幾乎已經為受精做好準備。接著,成熟的卵子與精子會被打包在一起,變成叫做「精卵束」的構造。野澤洋耕提到,精卵束被珊瑚排出體外後,會一路浮到水面,畢竟精卵在二維的海面相遇機率要比在三維的水下空間來得大些。精卵束在水面破裂,釋出的卵子只剩最後一個步驟:擠出細胞內的極體(polar body),就可以跟精子結合了。有趣的是,年輕的卵會優先跟不同珊瑚的精子結合;但時間一長,即使是同一個珊瑚的精子也會接受。「不然再等下去,不是被沖散就是被吃掉,受精機會只會越來越渺茫。」林哲宏補充地說。成功受精後受精卵會沉到水裡,並發育成一隻具有纖毛、可以自由活動的實囊幼蟲。實囊幼蟲會花好幾天在海底尋尋覓覓,待找到合適的地點,就附著、變態成為再也無法隨意移動的珊瑚蟲。接著珊瑚蟲會不停地分裂、分泌碳酸鈣,長成一株株珊瑚。野澤洋耕副研究員解釋目前正在研究中的珊瑚產卵微觀機制。圖/研之有物奇妙機緣讓多年研究心血登上國際期刊「說起來實在幸運,原本稿子都投到其他期刊去了。」論文第一作者林哲宏笑著說,前一陣子日本學者高橋俊一來臺灣訪問交流,意外讓這次珊瑚產卵新發現得以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琉球大學教授高橋俊一在中研院停留時,順道拜訪同鄉人野澤洋耕的研究室,閒聊之下發現兩人居然還是大學同學。「大學時我們僅是點頭之交,畢業後再也沒有對方消息了。」野澤洋耕表示,高橋俊一後來在琉球大學進行熱帶生物基因、分子領域研究;自己則是在中研院、綠島兩邊奔走,做珊瑚生態、行為調查,沒想到老同學會偶然在學術圈再度相遇。在高橋俊一的建議之下,雙方合作將實驗擴展得更加完善。林哲宏提到,高橋提供一些安排實驗、投稿期刊的秘訣,像是在實驗室內與自然環境中重複出相同結果,增加成果的說服力;撰寫論文時盡量保守,只寫已經確定的內容,不要節外生枝;還有花心思修飾文字段落安排,保持耐心與審查委員溝通等等。巧妙的緣分促成臺日研究團隊跨國合作,也讓野澤洋耕與林哲宏等人多年來勤奮研究的成果有機會能夠被刊登在重量級期刊中,讓珊瑚產卵真相可以得到更多注意。珊瑚產卵研究需要長時間投入,野澤洋耕副研究員(中)與林哲宏博士後研究員(右)團隊多年研究成果,終於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圖/研之有物艱難的生態研究柳暗花明,組成跨國團隊再出發回想起當初因為潛水的興趣才選擇珊瑚當作研究主題,經過 20 多年後,野澤洋耕慢慢開始期待自己的研究,能為持續減少的珊瑚族群帶來些貢獻。野澤洋耕提到:「很開心可以在這裡研究,中研院的支持讓我沒有後顧之憂。」解開環菊珊瑚的同步產卵之謎後,林哲宏接下來要到現任老闆的老同學:高橋俊一在琉球大學的實驗室,展開新的珊瑚研究計畫。而野澤洋耕表示,他還是會繼續協助林哲宏的博士後研究,因為這次主要聚焦在環菊珊瑚,他們還想知道同樣是繩紋珊瑚科的其他種類,是否也是因為黑暗刺激同步產卵;還有軸孔珊瑚滿月後不規律的產卵模式,以及缺乏光照反而不產卵的現象,背後是否有更多秘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珊瑚產卵的成果發表後,野澤洋耕收到來自以色列巴伊蘭大學學者 Levy Oren 的來信。Levy...
行情看法:
短線市場持續震盪消化通膨預期和 Fed 利率,波段回歸基本面,看好季底作帳中小型趨勢成長股。
觀盤重點:
1. 上週 5/6(五) 盤勢:通膨隱憂持續紛擾市場,指數一度大跌超過 380 點,終場下跌 288 點,收在 16,408 點,成交量 2,503 億元,外資轉賣超 2335 億元,投信買超 1.85 億元,融資減少 1.27 億元,櫃買指數 - 1.2%,盤後解盤 https://youtu.be/lXs4uA-Or5E
2. 美股盤後:美非農就業優於預期,市場預期 Fed 仍將積極緊縮貨幣政策,美股續跌,Nasdaq -1.4% 破前低、費半 -0.78%、S&P500 -0.57%,台積電 ADR -0.56%,台指期貨盤後盤 - 41 點(大仁哥提醒:本週美股市場關注重點,週三將公告 CPI 數據,估通膨仍高,但略為降溫,將有利穩定股債市)
3. 焦點族群:通膨持續,大宗原物看漲,帶動 BDI...
先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曾爆料,Apple 計畫在2022年要推出GaN氮化鎵充電器,直到近期 Apple 官方技術支援文件意外曝光全新 35W USB-C 快充頭,能夠同時替 iPhone 和 Apple Watch 充電,過沒多久這篇技術文章就立即被下架。
目前不太清楚 Apple 何時會正式推出新款 USB-C PD充電器,不過從 Apple 支援技術文件也能證實郭明錤爆料消息,但是 Apple 即將推出 35W USB-C 電源轉接器,並非是郭明錤所提到的 30W 充電器。
透過意外曝光的 Apple 支援技術文件中顯示,Apple 35W USB-C PD充電器會採用雙充電孔設計,能滿足多台 iPhone 充電,或替 iPhone 與 Apple Watch 兩台設備同時充電。
該份文件也列出 Apple 35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