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學者何明修看太陽花運動十周年:台灣選擇了政治自主道路 – 公民論壇

台學者何明修看太陽花運動十周年:台灣選擇了政治自主道路 – 公民論壇

2014年3月18日,台灣數百名青年學生和民眾突破警力防守,闖入作為立法機關的立法院,抗議立法院試圖強行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台灣社會圍繞該議題的爭議由此演變成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大規模社會運動。佔領立法院的行動持續到4月10日才以學生宣布退場告終。期間,部分學生曾在3月23日衝闖行政院。警方實施強制驅離行動,造成雙方大約150人受傷。這就是反服貿太陽花學運。這場運動為當時快速而且熱絡發展中的兩岸經貿往來畫上了一個休止符,也凸顯兩岸特殊政治關係下政冷經熱策略走到了一個節點。十年之後再回首,為什麼已經走上民主建設道路的台灣會發生如此規模的社會運動?如何看這場運動的意義?當年學生提出的制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主張為何仍然沒有變成現實?2024年大選前夕,重啟兩岸服貿協議談判話題一度再次提出意味着什麼?今天的«公民論壇»節目時間邀請國立台灣大學專門研究社會運動的社會系教授何明修先生,介紹他的觀察與分析。

2014兩岸服貿協議:台灣面臨選擇

法廣:2014年的時候,台灣其實已經走上了民主建設的道路,而且已經基本上平和地有過兩次政黨輪替,為什麼當時還會爆發如此大規模的、形式很激烈的社會運動呢?它和以往的社會運動有什麼不同?

何明修:“台灣的社會運動或學生運動絕大多數都是和平非暴力。 2014年3月所爆發的太陽花運動,因為涉及到是跟中國簽定的一項服務貿易協定,這個協定其實(對台灣)會造成巨大的經濟衝擊,包括開放很多行業地中資來台以及中國人來台灣工作。 在2013年6月簽訂的時候才公布,社會上就就很多的疑慮。”

“為什麼會造成學生跟這些青年抗議者衝擊立法院,並且佔領了三個禮拜?最主要的原因是那時候執政的國民黨違背了當初立法院決議的審查方式:要逐條表決,逐條審議,而是用一種包裹的方式,用很短的時間,在三十秒鐘就通過審查!所以很多人認為,這是在毀壞我們的政治體制,用違背程序的方式來審查。這才會造成太陽花運動的出現,並變成一次前所未有的公民不服從意義上的運動。而且很特別的是,當時很多很多的民意支持這些抗議者採取這樣的激烈行動。 ”

法廣:兩岸服貿協議只是當年運動的一個導火索呢?還是在此之前,台灣社會已經感受到了與對岸熱絡的經貿關係對台灣的影響?因為馬英九2008年就任總統以後,兩岸關係一直快速發展,十分熱絡……

何明修:“是,沒錯。當然,從事後來看,(兩岸)服貿可能造成的影響會是之前的影響的好幾倍,尤其是直接的經濟衝擊。 ”

“的確,自2008年馬英九上台之後,(推行)很多開放政策。開始的時候,台灣跟全世界一樣,都覺得應該掌握、擁抱中國的經濟機會,因為中國正在成長當中。台灣因此很積極地開放了,比如說中國學生、中國遊客(來台灣),台灣越來越多的商品也賣到中國去。但是後來,越來越多人逐漸感受到一些負面的效應,比如台灣自己的一些媒體會出現完全重複共產黨講法(的情況),而且會打壓別人不同的想法。所以在2012年台灣就出現反媒體壟斷運動。很明顯,台灣確切地感受到,台灣那時候面臨一個選擇。很多台灣人都知道,如果要這麼緊地跟中國的經濟體制結合在一起,在政治上就必須要有一些妥協,可能就會喪失一些自主性,對很多事可能就喪失了掌控。圍繞服貿協議審查地爭議所凸顯的是:如果經濟真有那麼重要,那為什麼要犧牲我們的民主程序? 為什麼我們的執政黨要破壞我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民主,去追求經濟利益?所以,我覺得,那時候台灣人民面臨一個選擇:擁抱一個不民主體制國家的經濟整合,喪失政治制度,還是要走政治自主道路?台灣人民用具體的行動來展現說:我們要走自主的道路。 ”

法廣:十年之後,在今年一月的台灣大選中,台灣民主黨和國民黨提出重啟服貿談判。兩岸服貿協議十年之後重新浮現,是否意味着十年前那場大規模的運動,沒能夠最終推動台灣社會對兩岸關係達成一定的共識?

何明修:“如果回頭看去年大概在九月至十一月的民意調查,我不認為今年(2024年1月)的選舉中,服貿是一個重要的議題。當時的脈絡是民眾黨的柯文哲突然先喊出要重啟談判。 國民黨先是嚇了一跳,然後立刻跟着喊。但那個議題大概持續一兩個禮拜後就沒有了。真正到選舉關頭的時候,服貿並沒有成為一個選舉議題。 ”

“我個人對此的看法是;民眾黨的柯文哲宣稱自己是一個超越藍綠、不藍不綠的選擇(藍色代表國民黨,綠色代表民進黨——法廣注),但是利用這個(服貿談判)訴求,他可以抓到一些深藍的選民,因為國民黨不會自己提起這個話題:如果服貿是一個好議題,國民黨在2020年的選舉中就應該提出,甚至更早,在2016年就應該提了。可是,國民黨在此前這兩次選舉中都沒有提到。到了2024年選舉的時候,我覺得,國民黨自己也沒有想要提,只是因為柯文哲講了這個,所以國民黨必須要去顧及自己的這些深藍選民。但是後來基本上沒有下文了。所以,我認為,服貿議題在2024年的總統選舉裡面短暫的浮現,比較像是一個短期的議題操作,它並不實質代表某一種具體的政策主張。 ”

法廣:太陽花運動提出要通過一項《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現在這個訴求走到哪一步?

何明修:“台灣每一次選舉的時候,兩岸關係都會是最重要的議題。台灣藍綠(陣營)的分歧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在兩岸問題上的態度差異,最主要分歧是國民黨主張接受九二共識, 而民進黨拒絕。”

“太陽花運動那時候(提出制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訴求,是因為從目前台灣的法律角度來說,兩岸協議處於一個很模糊的地帶:根據中華民國憲法,我們(台灣)不承認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以兩岸之間的協議不是當做國際條約看待。如果是國際條約,比如台灣跟其他國家簽署的自由貿易協議,都毫無例外要送立法院審查,審查之後才可以生效。但是馬英九時期簽了二十幾條協議,裡面只有幾條曾送交立法院審議,絕大多數都沒有(走這個程序)。但這樣就好像讓這些絕大多數沒有經過立法院審查的法案變成國內法,或者是實行細則,所以不需要立法院審議!就是說,在兩岸協議議題上,本身就有一個法律上的黑洞。 ”

“當初太陽花訴求認為,既然有個黑洞,我們就把它補起來。我們要制定一套法律,從協議到後來審查,我們都要採取更公開透明監督的機制。這是太陽花運動的訴求。但到目前為止,這套法律還沒有通過。這其中有幾個原因。第一是在2016年的時候,在太陽花運動之後、國民黨下台之前,國民黨曾經要提一套法案,但是那個法案是非常非常地簡化、簡單。太陽花運動的參加者認為:寧缺勿濫,不要一個完全沒有公民參與、沒有程序公開透明的法案。這項提案因此沒有通過。2016年之後,民進黨上台,並掌握了國會多數。太陽花運動的參與者曾持續向民進黨施壓,要求通過這樣的法律。 但是2016年之後的情況不同了。中國因為蔡英文不承認兩岸有九二共識,所以就不與台灣政府有任何官方往來,雙方也就不可能談判。這是來自中國那邊的原因。在台灣這邊,民進黨的想法是,如果按照太陽花運動希望的那樣,訂立一套非常嚴格的協商跟審查的程序的話,北京就可能認為是在挑釁,所以也就寧願不去推動。結果就是,那套法律現在還沒有制定出來。 這是太陽花運動參與者覺得不很理想的一個發展狀態”。

太陽花運動確立路線: 不被吸進以中國為中心的經濟體制

法廣:您怎麼看這次學運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呢?只是把服貿協議擋下來了呢,還是運動對台灣社會有遠超出服貿協議本身的效應?

何明修:“服貿協議中,其實中國對台灣讓利很多。我想,北京的想法也很簡單,就是在經濟上讓利,然後在政治上獲得一些主導權。從經濟的角度來講,國民黨當初就一直在宣稱,中國把沒有開放給其他國家的好處,開放給台灣,台灣為什麼不去掌握這個機會?!這是當初推動服貿最大的理由。但問題是,它對台灣也會產生一些經濟衝擊……

從十年後來看,我的感覺是,太陽花運動最重要的政治遺產就是讓台灣確立了一條路線,也就是不要被吸進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經濟體制,然後在這個經濟體制裡面,喪失主導權和自治。這個選擇我覺得是最重要的。而這個決定之後,隨着民進黨上台,政府開始推動新南向,試着去調整(與這個以中國為中心的經濟體制的關係)。“

“但是,也必須要承認,對台灣來講,要降低政治風險,最好就是降低對中國經濟體制的依賴。 但是這非常非常困難。到去年為止,台灣35%的出口還是流向中國市場,包括香港。與之前相比,這個比例下降了,但是還是很高。另外,台灣還是有很多產業高度依賴中國大陸。比如說我們的私立大學都快倒閉光了,因為從2016年以來,中國就開始不讓學生來台灣念書,現在已經完全沒有新生(來台)了。還比如說,台灣的旅遊業還是很依賴陸客團,新冠疫情期間(旅遊業)停頓三年,近期(台灣業者)還在吵這件事情。就是說,有一些產業,比如旅遊業或陸生,都很依賴中國,而這些領域都是北京政府可以控制的,可以利用這些來對台灣做政治施壓,而壓力就會反映到民進黨身上。這是太陽花運動沒有辦法改變的事情,即使民進黨上台,可能也要很長一段時間才會慢慢改變。 ”

台灣社會不信任的是中國政府,不是大陸人民

法廣:太陽花運動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台灣社會對大陸方面的不信任顯性化了?而這種明確表達出的不信任後來一直在延續……

何明修:“我覺得,需要講清楚的一點是,我們是對中國政府不信任,不是對大陸人不信任”。

“其實當初馬英九一上台的時候要推動兩岸和解,也宣傳其中的經濟利多,那時候台灣人是給他很多很多的同情跟支持。 如我剛剛所說,全世界那時候都在看中國。 但是,現在情況真的有很多轉變。因為太陽花學運之後,還有2018年的美中貿易戰,再後來,新冠疫情之後,中國經濟體制其實看起來狀況也不是很好。我覺得對於台灣來講,中國的經濟誘惑減少非常非常多。現在回看2008年或太陽花運動的2014年,那時候有那麼多的企業想要去中國,有那麼多的年輕人覺得自己未來的生涯是在中國求發展。我覺得這些如今已經減少很多了。 比如新冠疫情期間的動態清零措施,真的是讓台灣看了會怕。所以,我覺得,與其說是不信任,不如說是此前看到的機會已經消失了,誘惑力不再那麼大。 共產黨政府的做法其實蠻一致的。 所以,那時候不信任,這時候也沒有必要變得更信任或更不信任。看起來是一樣的。我覺得最大的差異是那個中國機會的誘惑力減少很多。 ”

“假設我是台灣人,我不關心政治,只是要賺錢,我不知道會不會關心,比如說在習近平主政下,中國越來越專制的問題。一人獨裁的體制,反映在言論管控或其它各方面的管控都在加深加劇。2014年時,習近平上台才兩年, 那時大家看到的中國和現在看到中國完全不一樣。這些年發生了那麼多人被抓,包括一些人權律師被抓,等等。也許那些只在乎利益的人,他們真的不在乎這些,但是對其他人來講,看到這些新聞,我覺得也會加深對目前大陸狀況的負面觀感吧,尤其是政治極權的部分。 ”

法廣:國際社會以前那種看重中國市場的勢頭好像也出現逐漸消退的趨向,是不是可以說台灣最早意識到了這種依賴關係帶來的危害?

何明修:“台灣人的觀念還是跟西方比較接近,這一點從烏克蘭戰爭就可以看得出來。我個人認為,歷史上可能有很多拐點,可能每個拐點都很重要。我們現在正見證的(拐點),就是全世界都在反思自由貿易是不是必然的。蘇聯倒台之後,全世界就沒有意識形態的鬥爭了,大家都自由往來,而且相信自貿易會帶來和平。台灣當初在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推兩岸和解、兩岸和緩、和平紅利基本上也同一個論調,都是在全世界的新自由主義脈絡下。當初台灣也是面臨選擇。雖然台灣跟中國大陸都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們是同一年加入世貿的,我們雙方本來就有很多的貿易往來。但是服貿協議是一個雙邊協議,是中國開給台灣很多中國拒絕給其它國家的好處,那台灣要不要接受?要接受,就有政治後果。 台灣拒絕了,這也開始反省自由貿易是不是真的好。後來有2018年的美中貿易戰。再後來,我覺得新冠疫情期間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當一個國家沒辦法生產自己的口罩,需要求別人的時候,你真的覺得可以依賴遠端市場嗎?對歐洲國家來講,2022年開打的烏克蘭戰爭又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他們都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現在知道後果了……”

“獨裁國家都可以把經貿往來武器化,讓經貿成為政治勒索的工具。晶片也是這樣,日本、美國、德國等國之所以都要生產自己的芯片,就是因為大家都不想被別人掌控。我覺得,我們已經告別那個像相信地球是平的那樣相信自由貿易的時代。 台灣2014年的反服貿運動,從時間點來看,可能的確是最早的,但是我想台灣畢竟不會影響到全球格局。 ”

太陽花運動興起由下而上的青年參政風潮

法廣:學運當中產生了一些新的政治力量。時代力量雖然是一個新組的小黨,但是也有成員得以進入立法院,只是好像後來並沒有真正形成一種潮流,去影響台灣政治生活的走向和發展。為什麼呢?

何明修:“當然,太陽花運動帶來的一個政治後果是年輕人參政,他們組建了一些政黨。其中的時代力量當然是最成功的,在2016年成為第三大黨。2000年的時候也在立法院爭取到席位。但在今年的選舉中,他們沒能進入立法院。雖然他們在立法院只有兩屆八年的表現,但是我覺得,這已經創下台灣歷史的奇蹟。因為台灣除了藍綠兩大黨以外,從90年代我們開始民主化以來,陸續都有一些小黨出現,比如說新黨、台聯黨或者親民黨。但是,這些政黨都是由政治人物帶領,而且都是從舊的政黨,比如國民黨或民進黨裡面分離出去的。但是時代力量之所以能進入國會,真的是受到一個很強的力量的(推動),這股力量就是由下而上的太陽花運動興起的青年參政風潮。單從這一點來講,它已經創下歷史,因為他們2016年當選的五個立法委員,個個都是第一次當立法委員,每一個都不是政治人物出身。所以,你可以想像,太陽花運動那時候對台灣社會的巨大衝擊。他們(時代力量)後來當然有很多內部鬥爭,因為小,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但是,如果會看此前的其它小黨,比如新黨或親民黨等,他們基本上在立法院也都只有兩三屆而已。所以,就時代力量這麼小的黨來講, 只有兩屆立法院議席,就算以後完全都沒有議席、全面敗選失敗了,我覺得也反映了當初出現的一股巨大的潮流。比較可惜的是,(時代力量)進入法院之後,自身定位不明,他的選民慢慢地被柯文哲吸收走了。而柯文哲就是一個政治人物領頭創立新小黨的典型,他不是社運中出來(的人物)。”

“我基本上還是認為,雖然時代力量可能很難東山再起,但是我覺得它在某種程度發揮了它當時應該有的作用,這些作用在當時看起來也不小。如今我們台灣國會裡面只剩下三個黨了,而以前通常有四個或五個。就是說,現在多元聲音變得更少,這也是蠻可惜的一件事情。”

 

太陽花運動當時在台灣社會贏得的廣泛響應對2016年的大選活動產生重要影響。何明修教授認為,當時在野的民進黨無疑是這次運動的最大受益者,但是說民進黨“煽動”了這次運動則不是事實,因為在3月18日年輕人衝入立法院行動之前,民進黨並沒有表示反對與對岸簽署服貿協議,只是在看到運動在民間獲得的響應與支持後,才決定支持學生,也並沒有爭搶運動前台。

太陽花運動的爆發應該說更是兩岸特殊政治關係下,台灣主體意識不斷加強的一個產物。台灣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自1992年起持續就台灣人的身分認同展開調查。這些數據顯示,儘管2008年至2016年馬英九總統時期兩岸關係大幅改善,經貿與人員往來十分熱絡,但是自認只是台灣人的受訪者的比例仍然持續呈上揚的趨勢,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例則持續走低,兩條曲線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而只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或不表態的人的比例都雙雙跌到了5%以下。